在近期《知心姐姐》雜志開展的一項調查中,發現了一個現象,孩子們的煩惱基本都聚焦于學習,變得有些扁平而單一。比如“學習壓力太大了,不想去學?!薄凹议L只關心成績,學習是他們唯一喜歡聊的話題?!薄盁o論怎么努力,我的成績都上不去”……
一位教育者的話讓人深思:現在不少孩子的生活沒有一點兒縫,除了睡覺就是學習,一整天的時間無縫銜接。但是如果沒有生活,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呢?孩子們失去了豐富的生活體驗與空間,缺少社會交往和與人建立關系的機會,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沒有對未來的渴望和夢想,甚至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這樣的人生又怎能走得長遠、走得穩健呢?因此需要迫切呼喚生活教育的回歸,讓孩子們的人生擁有更多的豐富性、可能性和彈性。
生活教育應該是一種全方位的教育,其核心理念是將所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或者鼓勵孩子在生活的體驗與實踐中學習新知,學會成長,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筆者認為,家庭和學校開展生活教育需要把握以下幾條原則。
一是生活教育要在體驗中完成。司馬光曾經說過:“學者貴于行之,而不貴于知之?!苯探o孩子們的書本知識是平面的,讓孩子們去體驗生活,知識才會變得立體,才能融進他們的血液,變成他們的能力和人生財富。陶行知先生也倡導“教學做合一”,只有身臨其境、動手嘗試,才有真知和創新。
現在有不少孩子可能學習成績很好,卻沒有基本的生活能力,也不懂得人際交往,更不關心社會變化,這與他們在平時生活中缺乏體驗和鍛煉機會不無關系,這樣對孩子的長遠發展肯定是不利的。
筆者曾經采訪過一個武漢男孩的家庭。每年暑假,爸爸都會帶他到農村去做社會實踐。他將每次的實踐經歷總結后寫成一份關于中國農村的社會調查報告。在這段經歷中,男孩學會了用鏡頭捕捉生活,學會了和農民交談,學會了獨立思考,知道了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還有很多地方的小朋友和自己的生活不一樣……男孩也更懂得珍惜現在的生活。這就是經歷和體驗帶來的成長。
父母和老師都應該多給孩子們一點兒空間,多和他們一起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走進廣闊的世界中,激活他們的生命力,孩子也自然會更有人生的動力。
二是生活教育要激發孩子的探究欲。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對于“學問”這個詞,給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定義:“要創新,需學問,只學答,非學問,問愈透,創更新?!鄙朴诎l現問題不容易,能提出好問題就更難了。如果能針對問題不斷追問,孩子離真正的學問就近了。而這種探究的欲望和發現問題的能力,其實更多來源于樸素的生活,大人要善于引導孩子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和探究問題。
孩子們可能會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卻經常被忽視的細節問題,例如“黃瓜是綠色的,為什么叫黃瓜呢”“魚是怎么眨眼睛的”“狗為什么喜歡搖尾巴”“如果地球滅絕了,人類要移居到哪里去”……這些問題在大人看來可能很幼稚,但恰恰是基于孩子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成本很小卻大有收益。鼓勵孩子的探究欲,不僅擴展了孩子思維的寬度和深度,培養他們主動觀察生活、積極思考的好習慣,而且訓練了孩子的邏輯推理能力、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三是生活教育要在環境中進行滲透。生活教育不用過于刻意,應融入點點滴滴的細節中和孩子常見的環境中。比如學校里的展示欄、生物角,家庭中的小書架、大魚缸、照片墻……好的生活教育應該“讓四壁成為多孔的海綿”,讓孩子隨時隨地感受生活的樂趣和美好。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學習的原動力和對生活的態度。環境不僅僅包括物理環境,也包括心理環境和人文環境。
孩子是家庭教養模式的產物,什么樣的家庭環境和教養方式就會培養什么樣的孩子。陶行知先生說過:“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過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备改钢挥袨楹⒆訝I造一個安全、溫暖、健康、和諧、上進的生活環境,才會讓孩子擁有安全感和積極樂觀的生活心態。
而好的生活教育,如同在孩子的生活中打開一扇窗,讓雨露滴進孩子的心田,讓陽光照進孩子的生命,讓新鮮空氣激發他們的活力。讓孩子在美好的環境和真實的生活體驗中成長,才是教育的真諦,也是家庭、學校、社會應該擔負的責任。
(作者單位系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
《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12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globaldutyfre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