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濤教授在MATLABEXPO會上作主題報告《使用MATLAB促進電子信息專業工程創新和人才培養》
蘇濤,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教務處處長,兼創新創業學院院長、天線與微波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積極探索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營造尊重創新、崇尚創新、人人創新、善待創新的氛圍。建立協同育人機制,推進校企協同育人。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骨干企業,培養大批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創新型人才
■打破學科專業壁壘,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持續優化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做好工程人才核心能力培養的頂層設計,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增設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相關的學科專業,培養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發展的跨學科人才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著力點。教育改革要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要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持續構建服務國家戰略、面向工程前沿、契合產業需要的培養新模式,走出獨具特色的卓越工程師自主培養之路
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卓越工程師,是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必由之路。
如何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和人才培養?如何全面推進新工科背景下的跨學科學習?如何培養造就德才兼備的卓越工程師隊伍?
圍繞這些問題,近日,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采訪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教務處處長蘇濤教授。
產學研協同的工程創新和人才培養
記者:蘇教授您好,請介紹一下您在工程創新和人才培養、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方面的做法?您認為哪些因素對于構建這種協同創新模式至關重要?您如何看待MATLAB在電子信息工程創新和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蘇教授:傳統上,學校一般偏重學術體系構建,但現在產學研協同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關鍵是現在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有了巨大變化。我們說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成效,既是人才培養的起點也是終點,起點和終點的服務對象都是國家戰略。產學研是一個整體,如果強行分成兩段,在學校與在企業,或者學的與用的,肯定是不太合適?,F在國家推出一些相關戰略舉措,比如,產教融合的國家級項目,還有拔尖卓越人才培養,卓越工程師培養,也有現代產業學院和未來技術學院,這些都是產學研協同的典型。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是工科背景的學校,工科很強,對產學研一向重視,我們一直希望全面引進企業的力量。最近,在做培養方案修訂時,學校要求每個專業都調研國內外的高校,同時與一些相關企業合作。
產學研協同,一是在培養體系上把它融進去;二是在培養環節上做到產學研協同。比如,我們新的培養方案專門設立了“創新課堂”?!皠撔抡n堂”實際上是利用我們小學期的時間以項目制的形式對學生開放,包括來自企業的課程、項目,來自研究所的課題都進入課堂。
像MATLAB這些企業,它們支持的工具就比較豐富,學校只需聚焦自己這一部分,其他的可以拿過來用,可以做集成化創新,這在我說的創新項目訓練中是比較方便的。你如果做一個軟件,有自己的核心算法,研究這一部分就可以了。但如果學生需要從頭到尾把所有細節,甚至連界面都編出來,短時間之內是不可能做到的,像MATLAB或者其他公司提供的類似工具就是一個比較好的平臺。
新工科背景下的跨學科學習
記者:在您看來,跨學科學習對于培養創新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有哪些作用?在開發5G濾波器自動調試系統的項目中,跨學科學習和合作是否發揮了作用?MATLAB如何助力于實現跨學科的學習和科研合作?
蘇教授:過去我們關注的可能是培養“一顆螺絲釘”,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是一個大合作的時代,跨界的時代、融合的世界,跨學科的學習也是必須掌握的一種能力,實際上是創新。我們培養的這個體系往往是按學術來做的,學術是對應研究管理劃分的一個辦法,學術設置的體系都是從自己知識的連貫性和系統性的角度去講的。但是,從工程上來講,它不可能只用這一條線上的東西,它是橫向的。實際中電路板上要跑信號,信號要處理,在課程上則分別屬于模電、信號和計算機了,更不要說可能涉及其他學科的知識。
現在學生可以通過學習共同體或者平臺學習,很快就看到這上面有沒有人在做,怎么做,其關鍵點是,平臺能夠提供的資源是什么,在宏觀體系上了解了,再根據需要深入,這種合作和深入,這是目前跨學科學習的一個比較好的方式。
我們現在就遇到這個問題,如果想要學生有長期的發展,就不能太定向,越是定向的越不準。我們現在講基礎必須牢靠,創新能力、學習能力,甚至鑒別判斷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才是關鍵,這已經發生轉變了,技能是可以定向培訓的,能力培養更難。
現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出現之后,理工科的人可以做文科的事情,這種跨越帶來的沖擊可能更大。前一段時間,我們請一個專家做報告,他不善于繪畫,卻可以用大模型生成幾千幅蒙娜麗莎,很簡單地,一文生圖,通過語言描述就生成了。但是,判斷哪一幅漂亮,哪一幅好,那是人的基本素養,審美是素質和能力。
前兩次工業革命,無論是機械還是電子,都是一個大規模生產的模式,需要按工業化大規模制式標準訓練大量熟練技能工人,但現在這種對標準式技能要求越來越降低了。比如,編程原來是必須的,軟件公司中編程的產值也很多,其主要資產就是編程的人力資源。但是,現在AIGC可以做了,程序員更多的不是具體地去編什么代碼,而是要指揮AI做什么,指導AI做什么,可能就需要不同的能力。
這種情況下,可能要求教學模式發生了一個比較大的變化,像這種綜合性的實踐,我認為有限時間和水平下不可能具體到每一個細節,只能集成化的創新、綜合性的實踐、團隊化的學習,或者基于項目制的學習,這可能是跨界學習的一種比較好的訓練方式。而且更多地讓學生去看、去練、去做,可能收獲比較多。
關于MATLAB如何助力于實現跨學科的學習和科研合作?開發5G濾波器自動調試系統的項目為例,可以說MATLAB在跨學科學習和合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MATLAB作為一個集成的開發環境,提供了豐富的工具箱和功能模塊,支持不同學科的研究和開發需求。
首先,在電子工程和通信工程領域,MATLAB的5G Toolbox、Signal Processing Toolbox和Communications Toolbox提供了一系列函數和參考示例,這些工具能夠幫助工程師快速設計、仿真和優化濾波器,確保其滿足5G通信標準的要求。例如您可以通過編程方式或使用無線波形發生器交互式生成波形并自定義測試平臺。利用這些波形,可以驗證您的設計、原型和實現是否符合規范。同時,MATLAB的仿真功能使得工程師可以在虛擬環境中測試濾波器的性能,減少了實際硬件測試的時間和成本。
其次,在控制工程領域,MATLAB的Control System Toolbox和Optimization Toolbox為自動化調試算法的開發提供了有力支持。算法工程師可以利用MATLAB的編程環境開發復雜的調試算法,而控制工程師則可以使用優化工具對調試過程中的控制策略進行優化,從而提高調試的效率和精度。
此外,MATLAB的強大數據可視化能力促進了跨學科團隊之間的交流和合作。通過直觀的圖表和數據展示,不同學科的專家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和分析復雜的數據和仿真結果,從而更有效的溝通和協作。
總之,通過其統一的開發環境和面向不同學科跨行業領域的豐富的工具箱,促進了跨學科學習和合作,大幅提升了教學和科研項目的開發效率和科學研究成果的轉化能力。
新質生產力要求的卓越工程師培養
記者:您怎樣看待當前的科研結合實踐?能否舉例說明這種結合在您的工作中是如何實現的?
蘇教授:我覺得新質生產力的“新”,就是指不同于傳統的發展路徑,是科技創新交叉融合突破所產生的根本性成果 對于高校來說,首先要求學生有集成創新、研發創新的能力,而這些真正創新的東西,我們還是比較缺乏的。集成創新,指在個人的核心領域有一些想法,或者跨領域的借鑒融合,也可以是集合廣泛的力量去完成任務進行創新。這種創新在我們工程實踐環境是相當多的,也很重要。在“產學研用”“校企政所”多主體中,其實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是非常好的方向。
在學生培養中,這種多學科的條件保障和支持,工具平臺學習環境的支持,例如前文提到助力跨學科學習、科研的MATLAB軟件等,正是學校需要建設的。過去那種在整個體系設計的時候,單一學科聚焦于技術,要來談新質生產力,恐怕很難。
新質生產力指的不是單純的傳統的那種一步一個階梯,它是跨界的。比如說,大語言模型。我覺得大語言模型是目前新質生產力的提法當中最能切實的一個主題,它本來只是解決的語言的問題,但它在方方面面的問題都有影響。
不論是藝術創造、文本生成、秘書、會計、法律些文學類的,或者說社會科學類的,它現在自然科學類的,在編程,在設計……都已經有體現。
所以,我覺得談到新質生產力,在學校里面,在培養方案、培養環境的設計當中,為了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我們教育頂層規劃的視野首先就要打開。
不再是聚焦于單一的技術員的培養,還有個更寬廣的視野和系統的構架,另外,學校里培養的環境和培養的條件、培養的模式,要發生變化。
不再是過去解題的模式,而是團隊化學習、集中式學習、基于項目的學習,產學研用一起聯合的培養。
當然,新質生產力剛剛提出,包括一些教學模式的變化、教學內容的變化、教學體系的變化等等方面,大家都在思考。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globaldutyfre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