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教育部等部委文件精神,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通過組建“中小學科學教育聯盟”,制定部門職責、學段銜接、課后“雙進”和產教融合四張“清單”,傾力構建起“三全”縣域科學教育新格局。2024年4月,長興縣成功入選浙江省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
區域推進,構建縣域科學教育新機制
針對傳統科學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力量分散、職責不清等問題,長興縣整合多部門、區域推進,以“一聯盟”“四清單”為抓手和路徑,構建了新時代促進縣域科學教育發展的新機制。
打造一個“聯盟”。2023年12月,長興縣中小學科學教育聯盟正式成立。該聯盟由縣委教育工委牽頭,包括縣委組織部(縣委編辦)、縣委宣傳部,以及財政、人社、科技、發改等部門分工履職,科協、團縣委等群團組織有效聯動,鄉鎮(街道、園區)、行政村(社區)、相關企業積極參與的中小學科學教育共同體。這一聯盟的成立,解決了當下最為緊迫的科學教育運作機制問題,即誰來統籌縣域科學教育發展,尤其是在人才引育、內容構建、保障機制完善等方面,發揮了綜合協調、牽頭拿總的作用,合力推進了縣域科學教育縱深發展。自聯盟成立以來,緊緊圍繞“雙減”政策落地落實,有效連接了校內外優質資源,豐富了科教活動組織形式,推動了區域廣大中小學實現聯合創新、資源共享。
制定四張“清單”。一是部門職責清單。長興縣成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上下貫通、協同配合的組織體系,形成由縣教育局總牽頭協調,縣委宣傳部負責宣傳發動,縣委組織部(縣委編辦)、人社局負責科學教育人才招引,縣科協負責組織動員,縣財政局提供資金保障等部門齊抓共管的科學教育工作機制,推進構建“大科學教育”格局。如縣財政局2015年出臺《長興縣教育品牌建設專項資金使用和管理辦法》,設立教育品牌建設專項經費,其中用于拔尖創新人才和技能拔尖人才培養獎勵200萬元,有效促進了全縣學??茖W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
二是學段銜接清單。長興縣把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作為中小學生科學教育的重要著力點,先后制定出臺《長興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實施意見》《長興縣教育局等九部門關于進一步做好義務教育課后服務工作的實施方案》《長興縣中小學科學教育聯盟工作實施方案》等多項政策。通過梳理全縣中小學首席科創教師人才庫、實驗項目、社團課程、白名單競賽等內容,形成了中小學科學教育學段銜接清單,系統推進了全縣學校主陣地與社會大課堂有機銜接,重點開展科學教育提質、科學之星培育、科教能力提升、科技校園建設、校外資源合作五大核心活動。
三是課后“雙進”清單。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長興縣創新提出了課后“雙進”清單,推動校內校外融合。全縣48所義務段學校,每所學校至少結對一所科普機構(館所、基地、園區、企業等),邀請院士、老科學家、科技館、高校等專家入校開展科普大篷車、科普大課堂等活動。組建學生科學類社團,每周至少開展一次科學類課后服務課,連續開展19屆縣、校兩級科技節活動。創建各級科普教育基地36家,其中,國家級科普基地4家、省級科普基地7家、市級科普基地10家,涵蓋各類自然保護區、浙江大學(長興)農業科技園、上市公司科普館等,覆蓋農業、工業、農文旅各領域。僅2023年,全縣各類科普陣地共服務學生3萬余人次,其中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龍之夢”科教館共接納1.2萬名中小學生參觀學習,一些上市企業科技園共接納近萬名中小學生開展科普活動。
四是產教融合清單。長興縣貫徹將科學教育由義務段向職業類學校延伸,走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之路,努力構建政府統籌、企業主導、職校融入的現代校企合作模式,完善校企合作組織機制、投入機制、合作機制、推進機制等四大工作機制清單,設立專項資金對師生技能提升進行獎勵。確定了引企入校、送生入企、工學結合、訂單培養、定向委培、技術服務等六大校企合作模式清單,通過技術研發、產品定制、產品加工、難題解決等方式幫助小微企業開展技術服務。
通過上述四張“清單”的制定,長興縣扎實做好科學教育的頂層設計,解決了新時代科學教育最為核心的內容及路徑問題,即做什么、怎么做。在縣委和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各部門齊抓共管、有效聯動、密切配合,形成了職能部門、中小學、企業與社區協同育人的新局面。
協同育人,凝練縣域科學教育的新價值
從“單兵作戰”到“多元融通”。近年來,長興縣建立了全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聯席會議機制,設立中小學科學教育指導中心,統籌推動科學教育工作落實見效。組建學??茖W教育聯盟,實施科學教育提升、科創之星評比培育、科學教師能力提升、科學特色學校創建、校外資源合作五大核心行動,系統落實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突出學段銜接,為不同學段的學校、教師、學生創設溝通交流平臺。同時,“小初銜接”以學科陣地為抓手,以同構課堂、對話課堂的方式,打開研究視野,“初高銜接”以學科一體化教學推動課堂教學深度變革。
從“科學普及”到“科創提質”。當下,全縣正努力推進科學課程體系化,全面強化實驗教學,提升課后服務質量,構建“1+2+N”科學教育課程體系,即:1門科學國家基礎課程+2項實驗課程(1項教材配套實驗、1項校本拓展實驗)+N項課后服務科技類社團課程菜單。深入推進師資素養提升行動,建立教育局、聯盟校、學校三級聯動培養機制,每所學校至少聘任1名科學家(院士、專家、市級以上科技人才)擔任科學副校長。整合高校、科技場館、科技企業類、自然資源類場所及特色產業等優質教育資源,充分利用全縣教育實踐中心科技創新館優勢,免費向中小學生開放。已有26個科學家科普教育基地學校,13所學校被評為湖州市首批“科學家故事眾創空間”。
從“校企合作”到“產教融合”。依托“一地六縣”長三角品牌職校聯盟、“一技成”天賦教育(OSTE)聯盟,加強學校間交流與合作。產教融合中心成功立項浙江省“五個一批”項目,現代制造業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獲評為浙江省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長興技師學院成為浙江省“四方聯動 產教融合”服務聯盟成員單位、全國數字化設計與3D打印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常務理事單位等,有效提升職業教育視野和理念。深化推進職業教育融通改革,持續推進“雙高”建設,打造高水平學校1所、高水平專業5個、高水平專業群2個,成功申報中高職一體化專業3個,構建引企入校、送生入企、訂單培養、工學結合、定向委培、技術服務六大產教融合路徑。
整體聯動,展現縣域科學教育的新格局
“全縣域統籌”:科學教育體系日漸完備。全縣成功開創“大科學教育”格局,在教育資源、教育人才、教育載體等方面形成了有效支撐。目前,全縣共建立54個科學新型教學空間實驗室和1個湖州地區最大最完備的科普教育體驗館,該館以“生命 科技”為主線,分為生命與安全、人文與修養、科技與未來、創意與體驗4個主題,設有防震減災科普教育館、網絡素養教育體驗館、禁毒科普教育館、人防教育館、科技創新館等19個科普教育體驗館,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推行中小學科學教師流動共享機制,每校至少擁有1名科學副校長+1名首席科創教師。每年開展院士科學家講座25次以上。建成3所科學創新實驗流動站在全縣共享?!俺踔锌茖W實驗教學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被湖州市科學技術協會確定為“金橋工程”重點項目。
“全學段貫通”:科學教育特色亮點突出。全縣初步形成涵蓋義務段至高中段(含普通高中跟職業高中)到結對大學(如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湖州師范學院)的學段貫通體系。截至2023年底,自制中小學科學實驗100個,自制教師科學教具200個,開發初中《智能小烏龜》《趣味編程》《玩轉3D打印》《無人機》等校本課程20個。比如,科創聯盟學校呂山鄉中心小學,打造“創客空間”“機器人實驗室”“STEAM造物吧”等科創教育專用場所,將科學、信息科技、數學等多學科進行主題式融合,以“全年級大項目化學習”等開放式學習方式,組織“跨年級社團”“同年級興趣小組”等,實現“全員普及型+精英拓展型”的科創教育內容,相關案例被《人民日報》刊載??苿撀撁藢W校水口小學,也是典型的鄉村小學,學生不足500名,科學教師2名,僅有一間普通的科學實驗室,但學校巧借農村地域特色,瞄準“食品安全”這一賽道,2023年,科技小論文《蛋美天下,咸香萬家——對咸鴨蛋最佳腌制方法的探究》獲浙江省中小學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2024年,學生以咸菜中的“亞硝酸鹽”為切入點,設計對比實驗探究咸菜的最佳腌制方法和最佳食用時間,案例“品味咸菜香,佳肴放心吃”再次獲得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案例“深耕·分項·重構:升騰農村科創教育‘煙火氣’”成功入選浙江省“雙減”優秀實踐案例。再比如聯盟學校煤山中學,打造能量轉化、師生交流、分子模型3個實驗室,構建分子模型120個,開發生活化小實驗140個。
“全產業支撐”:科技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全縣有效創建服務縣域“1+4+2”產業體系的產教融合機制,提升了科技服務能力。截至2023年底,兩所職業學校與我縣200余家規模型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學生通過在企業崗位實習,強化技能水平,提高職業素養,每年為近100家企業解決技術問題和完成產品加工項目超過200項。職業學校與縣內大中型企業通過訂單班等合作方式,實現共同招生等校企共育模式。
依托“一聯盟”“四清單”,浙江省長興縣構建起了全縣域統籌、全學段貫通與全產業支撐的縣域科學教育新格局。在這一新格局下,富有“長興特色”縣域科學教育品牌初步樹立,全社會協同育人的局面態勢良好。今后,長興縣將在鞏固“雙減”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比如,繼續筑牢科學課堂第一陣地、豐富科普活動第二課堂和拓展科技實踐第三空間等,通過堅持多元協同、持續發力,全力實現新時代下縣域科學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
責任編輯:吳紹芬
《中國民族教育》2024年第6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globaldutyfre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