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在本質上屬于精神文化認同的范疇,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礎和精神內核。堅持習近平文化思想,以中華民族現代性文明建設為統領,深刻把握、理解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普及推廣,增強文化認同。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中華民族是一個古老而又現代的民族,它是鐫刻在每一個中國人內心深處的精神印跡,更是一個民族的政治實體。中華民族連同中華民族共同體一并成為近年來學術界廣泛研究和探討的焦點。“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都成為學術界研究的高頻詞。構筑和深入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是“各族人民人心歸聚、精神相依的強大紐帶”,[1]是引領中華民族奮勇向前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著眼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睘樾聲r代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供了重要的實踐指引。無論是基于學術界的回應,還是基于頂層設計的實踐與思考,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都將是當前黨和國家民族理論研究的著力點和出發點,因此,對“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一核心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成為當前和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里民族研究領域的首要問題。因此,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我國民族問題的指導是黨的民族問題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如何闡釋“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豐富內涵、價值意蘊和實踐路徑,既是學術界義不容辭的責任,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然要求。
精神文化認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范疇界定
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在本質上屬于一種精神文化認同范疇。一方面,從中國共產黨對于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話語體系中,尋找其自身范疇,意義重大。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凸顯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自身蘊含文化認同的密碼;2014年,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明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民族大團結以及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堅持文化認同是最深層的認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更要實現從“各民族”向“中華民族”的共識上凝聚,在話語表述中第一次實現了從“建設”到“構筑”的轉變。2021年,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要“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價值指向更深刻、實踐指向更明確。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span>[2]這一重要講話進一步明確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內核與文化基礎,其本質屬于精神文化的范疇。
另一方面,從復合概念本身的理解中,尋找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自身范疇。精神是人的意識、觀念、思想、思維、價值、理想的統稱。家園則是人的寓所、家鄉、歸屬地。“精神家園”是一個相對于“物質家園”而言的,人的精神世界的存在地,是人的精神依托。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指的就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各民族共同的精神信仰、情感認知、倫理遵循的集中性的理念表達,是一個飽含民族團結、歷史記憶、情感歸屬和道德關懷的概念話語,屬于中華民族所共有的社會意識,其本質在于強化對中華文化的整體認同。其自身的定位都未曾脫離其本質,屬于一種精神文化認同范疇。
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價值意蘊
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成員認知表達、情感表達和精神寄托之地”。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內核。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做民族工作要見物,更要見人”。[3]而人又是有思想的,正確的行動源于正確的思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承前啟后、高瞻遠矚的文化謀劃與精神儲備”,[4]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具有正確的思想指導和精神引領。
“坦率地講,一個時期以來,我們物質力量的運用強一些,精神力量的運用弱一些”,[5]而歷史和現實的經驗告訴我們,這兩種力量各有側重點,既要解決好物質方面的問題,又要解決好精神方面的問題,且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二者不可相互替代。物質方面的問題需要靠發展經濟來解決,而精神方面的問題則需要增強精神力量,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予以解決。維護民族團結,抵制“三股勢力”,不僅僅單靠發展民族地區經濟來加以解決,還需要在精神層面用好思想政治教育這把鎖,引導各民族群眾樹立“四個與共”的理念,為實現民族復興凝聚磅礴力量。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理念的塑造,如若離開了其自身產生的文化土壤,理念的塑造必將束之高閣,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它本質屬性是一種文化認同屬性,其核心在于塑造中華民族共有的價值理念、精神涵養。中華民族共有的“中華文化特征”“中國國家形象”“中華文化符號”以及“中華民族形象”都將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文化載體,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可寶貴的文化資源和文化形態。
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文化滋養和精神力量。從中華民族發展史而言,中華文明的“大一統”的文化追求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和相應的價值觀內涵;“和合”理念植根于人們的潛意識之中,如“和而不同”“以和為貴”“家和萬事興”,亦為其提供和諧包容的社會環境。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既形塑了中華民族的當代社會認知,又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渲染了鮮明底色,二者互為關聯、辯證統一。
近日,在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李集中心小學,近1000名小學生在操場上進行”錢桿舞”文藝表演。洪星 攝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有效路徑
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既要尋找共同的歷史根基,又要尋找共同的情感聯絡,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礎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離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去談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亦如空中樓閣。建構當代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本路徑是一體化、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6]
毋庸置疑,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必須在“四個共同”的歷史場域之中,尋找“四個與共”的歷史情感,二者互構互聯,互為表里。沒有“四個共同”筑牢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就會失去歷史根基:沒有“四個與共”筑牢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也必將失去情感依托和凝聚。只有將二者巧妙地結合起來才能發揮重要示范作用,新時代就必須著眼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古老的民族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使其在人類發展史上熠熠生輝。
從歷史走向未來:深刻理解和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中華民族也必將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傳統走向現代。民族發展的歷史機遇下,實現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塑造的成功密碼就是:必須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7]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成為凝聚各民族情感的精神紐帶。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中華民族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一直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在科技、醫學、天文學等領域遙遙領先。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大一統”的思想觀念,推動著各民族始終具有強烈的國家、民族認同感。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決定了中華民族融合的歷史取向,也使得各民族文化終究融入到了中華民族文化大家庭之中。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合思想”成為中華民族一直以來追求和傳承的重要理念。這些特質,都成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文化資源,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的特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凝心鑄魂:深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就必須深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文化現代化的創新性表現,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中國人民的價值倫理需求及是非標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集中表達,更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如果一個民族背叛了自己的歷史,喪失了價值判斷,那么,歷史的悲劇就可能重演。因此,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關乎旗幟和道路,決定著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發展方向。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發軔于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之中,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實踐中,加強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中華民族史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心鑄魂。
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偉大民族精神。中國共產黨人在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實踐中,錘煉了鮮明的政治品格,形成了特有的精神譜系。在此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促進了中華民族現代性的生成,進一步深化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為凝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力的精神火炬。
紅色基因蘊含于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之中,而精神譜系中的每一種精神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和時代性創造,它浸沉于每個中國人的心中,并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的、特有的精神世界。賡續紅色基因,就是筑牢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必要之舉。
紅色基因是中華民族戰勝任何艱難困苦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當今世界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賡續紅色血脈,發揚奮斗精神,旨在“振奮各族人民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精氣神”,以此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強化中華文化認同: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歷史上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它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永遠都不能丟。因此,“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和時代價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此,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塑造中華民族精神、宣傳中國國家形象,增強各族群眾的文化認同。
語義相通: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語言相通促進心靈相通、命運相通?!比嫱茝V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消除民族間、地區間的語言交際障礙,為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在教育領域理應率先推行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尤其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施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這既體現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同時也體現了對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為進一步明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實踐指引,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內涵,明確了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同鑄牢中華共同體意識的關系,并從中華民族現代性文明建設的高度,指明了新時代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實踐路徑,這必將拓寬學術界的思路,為相關研究開辟道路。
參考文獻:
[1]王延中.深入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J].貴州民族研究,2023(1).
[2]習近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3-10-29.
[3][5]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4]楊文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21(2).
[6]劉然.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古今對比[J].廣西民族研究,2018(2).
[7]習近平.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N].人民日報,2023-06-03.
(作者牛軍政系喀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張偉系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
*本文系 2023 年教育部思政專項“防范‘三股勢力’向校園滲透工作機制研究——以新疆南疆高校為例”(項目批準號:23JDSZ3089)的階段成果。
《中國民族教育》2024年第5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globaldutyfre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